在《无间》中,板垣次仁是个活在别人口中的角色。他仿佛真正的幽灵一样,从未出场,却无处不在。
(资料图)
他是惠子与良介的父亲,是花向雨的异国养父,是闪官的好友故交,是江湖有名的枪械大师,是培养出无数杀手的教父。
然而,对于这样一个传奇性的人物,剧中却刻画较少、着墨不多,尤其是板垣次仁的死,更像是一个解不开的谜。
作为板垣亲密无间的朋友和事件的亲历者,闪官曾三次提到过好友的去世。但是,三次讲起板垣之死,闪官居然讲述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版本。
在此前的剧情中,闪官曾对无常说起过自己与板垣次仁的往事。在24集中,面对自己的义女山田凉子,板垣现场讲述了板垣次仁的故事。
于是,第一个版本出现了。
“ 当年你父亲托人把你哥哥送到中国交给我,并嘱咐一定要找到你,把你们抚养长大。知道你父亲的死讯,我非常难过,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调查,到底是谁杀了你的父亲,都没有结果。 ”
在这段故事里,闪官先是说了自己抚养良介的故事,为的是拉近距离、增进互信。然后,他就丝滑地过渡到了板垣次仁的死亡事件上。值得注意的是,闪官直接为板垣的死给予了定性——被杀,只是他一直没有找到凶手。
镜头转到了25集,板垣良介再次当面问起了父亲的死因,闪官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。
于是,第二个版本诞生了。
“ 说起这件事,我非常难过,我对不住你们,我推测你们的父亲是因我而死。日本军部一度在追查我的真实身份,板垣君为了帮我守住一个秘密,自杀了。但这只是推测,我没有拿到全部的证据,所以直到现在,我还在查找真相。 ”
仅仅一集的工夫,闪官就给出了新的答案。这次,他直说板垣死于自杀,而且与自己有关,而且他还找到了一些证据。
在这个版本里,闪官直接用自己的话,打自己的脸。顺便还把自己牵涉进来,万语千言、诚意十足。
然而,反复打脸,才是可疑。又过了一集的时间,面对花向雨、无常、山田三人,闪官居然给出了板垣次仁之死的第三个答案。
于是,第三个版本产生了。
“ 我知道,你们一直在寻找板垣君真正的死因。是的,他并非死于自杀,他的死,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打击,我怀疑凶手是松下千雄,但没有证据。但即便如此,我还是把松下给除掉了。 ”
这一次,闪官又否定了自杀的说法,直接给出了他杀的结论,附带一个疑凶——松下千雄。
老来多健忘,唯不忘说谎。
短短三集的时间,前前后后三套说辞。闪官为何不断地推翻自己的证词?因为,他心里有鬼。
在第一次说起板垣次仁之死时,他说自己得知死讯非常意外。这段话的潜台词是,他与板垣之死毫无关系。
不过, 谎言终究是谎言,骗过一个人容易,却骗不过所有人。
所以,在良介再次追问父亲之死真相时,自觉无法自圆其说的闪官立刻给出了新的解释,他承认板垣的死与自己有关,但板垣是自杀。换句话说,他因我而死,但可不是我杀的。
鱼网遮不住阳光,谎言骗不过众人。 在26集,闪官在三位年轻人的逼问下,不得不给板垣之死继续打补丁。这一次,他直接否认了自杀的性质,巧妙地抛出了嫌疑人——松下千雄。
把黑锅甩给别人,把责任抛向死人——这是闪官一贯的手段。就像当初污蔑苗长天是火凤凰行动的叛徒,这一次他把凶手的标签贴在死去的松下身上。
毕竟,活人可能戳穿谎言,死人才会保守秘密。
你一定会好奇,以闪官的智商,他为何会做反复打脸的事情的呢?
真正的原因向来都藏在剧中。
原来,闪官在第三段话的开头已经说过了——“ 我知道,你们一直在寻找板垣君真正的死因。 ”事实上,对于父亲之死,良介与惠子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调查,并且日益接近真相。
为了提前择清自己、洗脱嫌疑,闪官只能不断地给自己的谎言堵漏洞、打补丁,最终选择让死去的松下千雄背锅。
也许,你还会问,板垣次仁不是留下过一封书信吗?是的,板垣曾让儿子良介带着书信来找闪官。时隔多年,那些泛黄的字迹依然清晰,我随手摘录几段:
临行独不放心汝兄妹,特遣良介去“支(那)”寻汝义父袁宗傲君,摆脱日后照应汝兄妹。袁君,汝当记得,汝小时候他曾在家住过纪念,特疼爱你兄妹。日后汝听命于义父安排,切记。
藤子自去米国学后再无音讯,汝当与良介设法打听寻找她,汝兄妹团聚,为父当心安矣。
切记,勿寻访我下落,只需听从义父安排即可。
这封信乍一看像一个父亲留给孩子的遗书。但是和我们印象中的遗书不同,板垣次仁像是预知知道自己要被杀一样,开始提前交待身后事。
更加诡异的是,在这封信中,他一边让一双儿女听命义父,一边说不让孩子们打听自己的下落。惜字如金、纸短情长的家书里,还不忘给袁宗傲君站台背书。
信中虽然在刻意模仿日本人的用语习惯,“支(那)”、米国等日语名词随处可见,但是,无论语法还是用词,都有着浓浓的中式风味。
因此,这封所谓的板垣托孤书信根本就是闪官的伪造。或许,板垣次仁才是真正的钢琴师,闪官为了窃取板垣的身份,才秘密杀害了自己曾经的好友。
毕竟,杀父留子、伪装好人这样的剧情闪官很熟悉——他几乎用同样的方式杀害了好友苗长天,养育了少年苗华钧。
对于闪官,还是陆风看得通透,“ 比起讲故事,他更擅长的是去演绎故事 ”。
果然,最了解你的人,往往都是你的敌人。
关键词: